
蝦餃
蝦餃,是廣東茶樓、酒家的傳統(tǒng)美點。廣東人以及香港人飲茶,少不了來一籠蝦餃。上乘的蝦餃,皮白如雪,薄如紙,半透明,肉餡隱約可見,吃起來爽滑清鮮,美味誘人。
蝦餃最早出現(xiàn)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。那些地方盛產(chǎn)魚蝦,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、竹筍,制成肉餡。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(大)米粉,皮質(zhì)較厚,但由于鮮蝦味美,很快流傳開來。城內(nèi)的茶居將蝦餃引進,經(jīng)過改良,成為廣州以及香港的名點,歷久不衰。
蝦餃在制作上較為講究,將澄面、生粉制成蝦餃皮;鮮蝦洗凈去殼吸干水分壓爛攪拌成肉膠,肥肉切成細粒,用開水燙至剛熟,再用清水浸過,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;加入雞蛋白、細筍絲、味粉、麻油、胡椒粉等配料,經(jīng)冷凍后制成蝦餃蒸熟。蝦餃片薄而半透明,皮內(nèi)鮮餃餡料隱約可見,形似一梳香蕉。由于外形美觀,味道鮮美爽滑,美味可口,深受海內(nèi)外食客贊譽。近十年推出的雞粒蝦餃、蟹黃蝦餃等新品種更受食客的青睞。
干蒸燒賣
廣東以及香港地方小吃。在20世紀30年代,干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,近20年來,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,成為嶺南茶樓、酒家茶市必備之品。如今,干蒸燒賣已隨港式早茶一起風靡內(nèi)地。
做法
原料配方:
面粉500克、雞蛋150克、堿水5克、清水125毫升、玉米粉約250克(打皮用) 瘦豬肉150克、鮮蝦肉250克、水發(fā)冬菇50克、味精12克、精鹽10克、白糖15克、大油50克、生抽(白醬油)15克、香油10克、胡椒粉少許。
制作方法:
1.把面粉放在案板上開窩,放入雞蛋清水、堿水和勻搓揉滑,用濕布包起來餳15分鐘。將面團搓成細長條,再用刀切成約6毫米厚的小圓片,用小走槌把小圓片放在干玉米粉里搟成帶花邊樣的小餅皮待用。
2.把瘦肉切成幼粒放入盆內(nèi),然后加適量鹽、生油、味精攪一下。將大蝦去皮整理干凈,剁爛放入另一個盆里加入鹽、味精摔打、攪和起膠,再把剩余的肥肉、冬菇切成小粒,和肉、蝦三味合成一體,把所有的調(diào)料放入攪勻即成餡。
3.左手拿皮,右手用尺板撥15克餡放入皮內(nèi),用拇指和食指收口,再加上尺板按平,邊壓邊收,成圓形,從頂部可見一點餡心。包好后,放在刷過油的小籠屜上,每籠放4個,燒賣張嘴處可加點香腸末或蛋黃葺加以點綴。蒸時要用大氣,約7分鐘即可(時間過長易脫皮)。
特點:色鮮、味美、質(zhì)地爽潤。
叉燒包
叉燒包是粵港地區(qū)具有代表性的點心之一,是港式早茶的“四大天王(蝦餃、干蒸燒賣、叉燒包、蛋撻)”之一。以切成小塊的叉燒,加入蠔油等調(diào)味成為餡料,外面以面粉包裹,放在蒸籠內(nèi)蒸熟而成。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,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。好的叉燒包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,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,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,滲發(fā)出陣陣叉燒的香味。
又有一說傳統(tǒng)叉燒包的標準要求是:「高身雀籠型,大肚收篤,爆口而僅微微露餡」。
叉燒包是飲茶時必備的點心。叉燒包亦有急凍后放在超市出售。不過其風味與茶樓內(nèi)新鮮供應的相去頗遠。
做法
將面粉放臺板上,放下發(fā)粉和少量清水,將面粉揉搓,搓至面粉柔軟適中時,隨用一條半濕的毛巾蓋著,讓它自行發(fā)酵約四、五小時。待面粉發(fā)酵至一定程度時,即將沙糖、堿水、豬油一同倒入,并再搓勻候用。肥、瘦叉燒切成小片,用干蔥頭起鍋爆炒,然后加調(diào)味料會煮成叉燒包餡料。接著,將搓好的發(fā)面粉分成每個約兩半重之粉團,放在掌心搓圓,并在中間捏成凹形,放入適量餡料,然后將開口處折疊捏合,務使餡料不致散出,包底用白紙墊著,放入蒸籠內(nèi),隔沸水用猛火蒸約30分鐘左右即可。
味道美味可口。百吃不厭。
蛋撻
蛋撻(Egg Tart),臺灣稱為蛋塔,撻為英文“tart”之音譯,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(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);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“tart”。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,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,然后放入烤爐;烤出的蛋撻外層為松脆之撻皮,內(nèi)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。
香港地道的蛋撻以撻皮分類,主要分為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兩種:
牛油蛋撻的撻皮比較光滑和完整,好像一塊盆狀的餅干,有一陣牛油香味,類似西點常用之餡 批底皮(Pie Crust),口感像曲奇一樣,所以又有曲奇皮之稱。
酥皮蛋撻撻皮的為一層層薄酥皮,近似西點的牛油酥皮(Puff Pastry);但因使用豬油(Lard),口感較牛油酥皮粗糙。另因撻皮較厚,故酥皮蛋撻的餡料量較牛油蛋撻為少。
除以砂糖及雞蛋為蛋漿的主流蛋撻外,亦有在蛋漿內(nèi)混入其他材料的變種蛋撻,如鮮奶撻、姜汁蛋撻、蛋白蛋撻、巧克力蛋撻及燕窩蛋撻等等。
本站內(nèi)容部分來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網(wǎng)站。
本欄目文字內(nèi)容歸陜西涇陽元順茶業(yè)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(jīng)許可,不得擅自轉(zhuǎn)載使用。
了解更多涇陽茯磚茶相關內(nèi)容,請關注陜西涇陽元順茶業(yè)官網(wǎng)及微博微信。
上一篇:港式早茶的由來及現(xiàn)狀
下一篇:為什么喝茶前要洗茶